【文/观察者网 李焕宇】
法国人一直为他们的语言文化感到自豪,然而即便是在法国,英语的使用频率也在悄悄增长,令文化界担忧。8月4日,法国文化部长弗兰克·里斯特(Frank Riester)在社交媒体上向法国人民呼吁,共和国的语言是法语,希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多多使用法语。
里斯特的这篇推文正值法国《法语使用法》(又称“杜蓬法”)颁布25周年。该法确立了法语在法国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主导地位,旨在保护法语不受英语的影响,避免让英语在法国出现“文化殖民”的现象。
《泰晤士报》称,这次里斯特打算把这部法律的管辖范围拓展到网络平台上,好让法律适应时代,以“抵制任何可能会导致全球语言单一化的趋势”。
可事实上,即便有《法语使用法》撑腰,法国人这些年来的日常用语仍不可避免地被英语“渗透”。
总统马克龙首当其冲。作为一名英语流利的总统,马克龙有别于他的前任们,用英语发表过演讲、接受过外国媒体采访,而在表达希望“促进法国的科技创新”这一概念时,还用上了英文词“初创国家(Start-Up Nation)”。
马克龙访澳时用英语致谢 视频截图 法国顶级公司也经常使用英语而不是法语口号。比如雷诺的“Never Too Much”和法航的“France Is In The Air”。
法航广告视频截图 最触痛法语团体自尊心的则是巴黎奥运会的口号“Made for sharing”,由于这一口号同“必胜客”的宣传语相同,因此被法语专家们怒斥为“披萨口号”。
在年轻人群体和科技界,这种渗透就更严重了。本地媒体“the local france”今年6月报道称,为了赶时髦,年轻人经常在谈话中插入“cool”、“has been”等英语单词。而各大品牌为了“接地气”也使用英语来与年轻人交流。英国《卫报》称,在社交媒体上,年轻人们用英语的“love”代替了法语的“l’amour”。一名家长也表示,自己的女儿往往在各类番剧、视频被翻译成法语之前就把它们看完了。这让英语对法国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,英语单词也越来越频繁地在法语句子中。
巴黎奥运会口号“Made for sharing” @东方IC 必胜客宣传语中同样有“Made for sharing” 图片来源:社交媒体 一位科技公司员工表示,抵抗英语渗透的努力很可能是徒劳的。在科技界,每天都有新的术语出现,等那帮语言学家发现它们,并开始着手把它们法语化的时候,那些词汇早就使用上好几年了。
以法国文化部与法国科学院合作发表的权威文件《信息与信息技术词汇》为例,它上次更新是在2017年,而上上次更新就得追溯到2009年了。所以“法语警察”们根本赶不上语言变化的速度。
当然,法国人并不打算“放弃治疗”。据“the local france”今年6月报道,100多位法国语言学者曾发布一封联名信,声称法语如今正被英语驱逐,有成为法国第二官方语言的趋势。为树立榜样,公开信要求法国总统拒绝说英语,并禁止在法国和法语国家说英语,从而再劝阻来法游客们说英语。
而在2017年的时候,马克龙本人还曾在访问非洲时豪言:法语或许能成为世界第一语言!
对于马克龙的这番豪言壮语,英国《独立报》缓缓地打出了一个“?”(可能吗?)。
拓展阅读——《法语使用法》(转自人民网、解放日报):
1994年8月,法国国民议会颁布《法语使用法》,又称“杜蓬法”。该法规定:公共场所的标语、公告等必须使用法语,如果是引进的广告,原文旁必须附加字体不小于原文的法语;召开国际会议,主办者需提供所有文件的法语概要;法国公民、法人签订合同必须有法语文本,任何个人违反此法令将被罚款。
1996年,专门术语和新词审定委员会成立,规定只有满足以下4个条件,才允许引进外来词:现存法语词汇无法表达某个外语词汇的词义; 无法创造出合适的法语替代词; 虽创造出替代词却过于冗长不便使用;尽管是引进词,但发音和书写合乎法语规范。
2006年,法国政府又对这条法令进行了强化,要求法国境内的全部企业中,只有法语文件是唯一有法律效力的文件,一些英美企业驻法国的分公司,也必须将相关文件翻译成法语,才能在企业内使用。
“杜蓬法”出台近20年来,成了一道阻击英语的“城墙”。根据法国广告业监管机构公布的调查结果,在2013年第一季度3962条电台与显示广告中,有43条违规,大部分是未将英语广告词翻译成法语。这个结果好于上次调查,2009年法国广告业监管机构公布了首次调查结果,在3526条广告中违规的有147条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