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注册
搜索
查看: 3781|回复: 2

[文化] 洛杉矶想照搬伦敦治霾经验,却发现……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5-12-9 20:2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        最近的北京,即使是正午的光景,天空也是一片昏黄,像是染了洗不净的颜料。空气中翻着一股酸味,把喉头刺激得痒痒的。路上的行人都捂住口鼻急匆匆赶路,马路上的汽车也开着灯,只敢慢慢开。这就是近些年肆虐北京的雾霾了。
        雾霾攻占的城市不止北京。我们还可以开出一个长长的单子,罗列出深受其扰的城市:乌兰巴托,新德里,开罗,利雅得,莫斯科,墨西哥城……当你乘飞机抵达这些名城想要深呼吸一口异域风情时,呼吸到的却往往是刺鼻的空气。根据计算,全球每年有350万人因空气污染死亡。1997年印尼的一场雾霾,就给周边区域带来了90亿美元的损失。而人们压抑的生活在雾霾中,再无蓝天白云,更是一种难以名状的痛。但是我们真的了解雾霾吗?
        空气病
        人们常常把不加区分的用“雾霾”这个词。其实雾和霾是两种东西。雾主要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水珠和冰晶。空气中水蒸汽太多,多余的水蒸汽就会凝结成水珠或冰晶。空气容纳水蒸汽的能力随气温变化,低温将促进水蒸汽的凝结,因此寒冷的清晨常出现大雾。雾能影响能见度,导致高速公路封闭。霾则是悬浮在空气中固体颗粒。这些颗粒的尺寸很小,通常用PM2.5来衡量:即尺寸小于2.5微米的颗粒总量。与雾不同,霾并不一定会影响空气的能见度。
        我们之所以会把雾和霾放在一起,是因为它们常常相伴发生。强风会由于其运输能力,而驱散雾霾,所以无风天气同时有利于雾和霾的发生。而在竖直方向上,对流也会造成空气扩散,减弱雾霾。所谓的对流就像是从锅底加热,让粥上下翻动。空气大多时间是“上冷下热”的,对流能不时发生。但在寒冷的冬季,地表温度低,空气形成“上热下冷”的逆温层。这像从锅盖上加热,锅里的粥也不再翻动。对流停止,雾霾因此可以长时间积累。
       
        对流
        一些雾霾是自然形成的,比如山里的雾、风吹起的沙尘、森林火灾的烟。微小的固体颗粒一旦吸入肺中,能长期停留在呼吸系统,影响人的健康。但城市中的雾霾更加“肮脏”。现代工业和城市生活无时无刻都在提供着雾霾的原材料,譬如工厂锅炉、汽车尾气、垃圾炉灶、开放炉灶等等。与此同时,有害物质能溶解或附着在雾霾中,直接危害人的健康。在雾霾天气下,有毒的雾霾笼罩整个城市,甚至弥漫到室内,让市民无处逃避。人的健康有可能遭到长期而严重的损害。
        既然雾霾与工业化、城市化相伴,那么治理与发展就成为矛盾。但历史有一些城市也经历过倾城雾霾,又摸索出治理的方案。它们的故事,或许可以用来借鉴。
        伦敦
        今天的中国被称为“世界工厂”,但在十九世纪末,英国才是全球工业的中心。首都伦敦汇聚了纺织、煤炭、钢铁、化工等各类产业,生产出大量商品,再由港口的蒸汽船运往世界。大量乡下人口涌入伦敦,寻找工作机会。伦敦人口超过了500万,成为当时最庞大的都市。不列颠岛受海洋性气候影响,本来就水汽充沛,容易起雾。而在伦敦城,工厂排放废气,家庭燃烧煤炭,更是加重了伦敦的雾霾。于是,伟大的伦敦有了一个别名——雾都。
        维多利亚时代的人还在为机器和烟囱骄傲,甚至把雾霾当作进步的象征。相对于呛鼻的雾霾,英国人认为非洲和南美未经开垦的荒野才是真正的罪恶。这带着颜色的烟雾,不过是机器时代一点微不足道的小。狄更斯在他的《雾都孤儿》批判的是资本家,柯南道尔在《福尔摩斯》中也没有太多谈论雾霾。在各种版本的都市传说中,开膛手杰克神出鬼没于伦敦的雾,让伦敦的雾变得神秘而刺激。而游历伦敦的印象派画家莫奈迷恋这里的雾霾,用画笔为它添加上迷幻的色彩。
       
        莫奈笔下的伦敦
        内敛的伦敦人以雾霾为傲,直到1952年的大雾霾:
        1952年12月,正值隆冬。高压冷气团移入英吉利海峡,阻碍了这里的西风。风力变弱,空气又寒冷,雾霾也随之越来越浓。天空变成灰黄色,昏暗而沉重,似乎随时能坠下来。下午三点,房间里就需要开灯照明。公车只能在警察的引导下缓慢行驶,更多的汽车则被废弃在路边。伦敦人不但捂住自己的口鼻,还给自家的狗也蒙上口罩。街上的人匆匆赶路,却不辨方向,硬生生在家门口迷路。可室内也好不到哪儿。从剧院的包厢甚至看不清舞台,正在上映的《茶花女》也不得不取消。
       
        伦敦大雾霾
        雾霾持续了四天。许多人都出现了呼吸困难的症状,医院里也挤满了人。但奇怪的是,媒体对雾霾的健康影响视而不见。编辑们大概读多了犯罪和侦探小说,乐衷于报道歹徒趁着雾霾行凶抢劫。而娱乐版上也都是消防员因为迷路而无法到达失火地点的丑态。执政的丘吉尔政府也喜欢娱乐化的宣传导向,免得民众批评政府失职。更何况,二战后的英国也负担不起相对昂贵的无烟煤。
        直到一周后,健康部长伊恩·麦克劳德在接受国会质询时,才透露了雾霾期间的死亡人数为4703人,大大超过了前一年同期的1852人。丘吉尔政府试图把原因归于流感。但公众的意识开始觉醒。他们清楚的看到,雾霾后的死亡率大大降低,即使流感依然在继续。显然,雾霾是导致伦敦死亡率骤然上升的元凶,大雾霾也被冠上“杀人雾霾”的名字。
        随着公众的关注,政府压力增大,相关提案也不时出现在国会。经过四年的讨论,空气治理法案在1956年出台。它给工业用煤提出了要求,以减少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含量。这个法案还深入到民用领域,规定民用炉灶和烟囱必须符合特定标准。对民用设施的限制很容易在民主社会中引起争议,所以政治家以前都小心翼翼的绕开相关议题,以免被扣上“独裁”的帽子。但治理雾霾是一场需要整个社会配合的全面战争,神圣的个人自由也必须给人类生存让步。
        此后的60年里,伦敦的雾霾大为减少。伦敦市民沿着泰晤士河晨跑时,呼吸着新鲜的空气,完全忘记了那场窒息全城的雾霾。
       
        @Adela Cheng 拍摄的伦敦
        洛杉矶
        伦敦提供了一个治理雾霾的范本。但当洛杉矶想要照搬伦敦经验时,才发现雾霾比想像的更复杂。
        “洛杉矶”的字面意思是“天使之城”。这座美国西海岸城市兴起于19世纪末的铁路热。南太平洋铁路修入这个三面环山、一面是海的盆地,把洛杉矶变成西海岸的交通枢纽。石油开采为洛杉矶带来了第一波繁荣,随后是电影业。影厂的老板喜欢洛杉矶干燥而晴朗的天气,把摄制基地搬到好莱坞。沙滩、阳光、明星从此成为洛杉矶自豪的名片。到了二战期间,洛杉矶更是成为军工中心,如吹泡沫般造出大量的飞机军舰,凭着硬邦邦的工业实力打败一度猖獗的日本。
        繁荣的经济吸引来更多的人,洛杉矶成为了仅次于纽约的美国第二大城市。从1943年开始,雾霾就开始袭击洛杉矶。空气中飘着烟雾,泛着棕色和浅蓝色,能把眼睛刺激得流眼泪。学校因此停课,运动员转移到室内训练,而庄园的农民们只能惋惜的看着农作物烂在地里。由于能见度降低,洛杉矶繁忙的公路上堵起了长龙。失去了阳光明媚的晴朗天空,好莱坞的电影拍摄也不得不推迟。人们议论纷纷,争论到底该关闭工厂,还是该减少垃圾焚烧。政府连续出台政策,却收效甚微。
       
        洛杉矶雾霾
        解答谜题的是加州理工大学的教授哈根史密特。作为一个化学家,他长年在实验室中钻研菠萝口味的化学原理。当他从实验室中出来喘口气时,却只能消费污染了的刺鼻空气。更让哈根史密特更不满的是,没有一个人能拿出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说明雾霾的起源。他决定自己在菠萝中磨炼的技术,来解开洛杉矶雾霾的谜题。他很快发表论文,指出洛杉矶烟雾的来源很可能来自汽油燃烧。燃料残余进入空气,能分解成氮氧化物,并在太阳照射下进一步产生臭氧。这些具有强氧化性的物质构成了洛杉矶雾霾的主要成分。
       
        哈根史密特
        在洛杉矶,汽车几乎是家家户户的必备品。居住在郊区的中产家庭必须开车往返市区。哈根史密特无意间捅了个大马蜂窝。汽车协会的代表很快找上门,对哈根史密特横加指责,对哈根史密特的研究百般挑剔。哈根史密特火冒三丈,以加倍的工作作为回应。他从大学请了一年的假,四处采集空气,以验证污染的来源。他不但研究烟雾对人的影响,还建立了一个植物实验室,观察植物在不同空气下的生长。他以充分的证据说明,汽车尾气是洛杉矶雾霾的来源,也是让人流泪、让植物枯萎的元凶。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5-12-9 20:26 | 显示全部楼层
        过度依赖汽车的洛杉矶似乎无法解决尾气的难题。强大的汽车厂商也在施加影响,企图阻挠相关立法。但市民对空气质量抱怨越来越强烈,旅游业也不断萎缩,一些好莱坞明星也加入到抗议的行列。加州当局不必再犹豫。议会通过了《清洁空气法》。在严格的立法下,加州出售的汽车要安装尾气净化器,而老旧汽车也必须即及时报废。在州长里根的任命下,哈根史密特成为加州空气资源局的主席,致力于空气保护活动。由于加州的汽车销量占到全美的10%,汽车厂商不得不重视,因此对全部生产线升级,间接提高了整个美国的空气质量。
       
        洛杉矶议员打开装着烟雾的瓶子,名流的参与促进了公众意识的觉醒
        尽管直到今天,洛杉矶依然被列为全美污染最严重的地方,但空气质量警报的天数已经从1983年的152天下降到了2003年的68天。考虑到洛杉矶数倍的人口增长和已经达到上千万辆的汽车,这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。
        神奈川
        与欧美一样,同样经历过快速工业化的日本,也曾遭过雾霾的罪。在日本的传统中,自然其实很神圣。神道教把日本山山水水都封了神,破坏自然要受到天谴。但从明治时期开始,日本人就抱着强烈的追赶意识,一心学习西方的现代化。在工业发展的诉求下,自然被抛到一边。空气污染成为常态,一些重工业城市,如东京和大阪,也成为出了名的“东方雾都”。
        尽管二战中断了日本的工业建设。但借着1951年的朝鲜战争,日本成为美军的补给基地,凭借军需重新振兴产业。输了二战的日本人可着劲儿的想通过经济找回场子。根据1960年,首相池田勇人提出国民所得倍增计划,想让日本经济在十年内翻倍。日本人确实创造了经济上的奇迹,仅仅七年就实现了国民所得倍增,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。
        每个人都沉浸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,无人注意到日渐积攒的环境债。疏于管理之下,环境危机在60年代末集中爆发。由于产业活动造成的水污染、土壤污染和空气污染,日本发生了震惊世界的“四大公害病”。其中的四日市哮喘,就是富含硫氧化物的雾霾引起。排放硫氧化物的,也正是城市中鳞次栉比的工厂。除了四日市,另一个地区神奈川县也遭受了严重的空气污染。
       
        四日市空气污染
        神奈川位于东京西南,区域内的川崎和横滨,更是京滨工业区的核心城市。从1950年代开始,东京湾沿岸兴建工业区,惠及神奈川。富士通、东芝、花王等相继在这里设厂。靠近东京一带成为东京的后花园,吸引了许多人来定居,建成大片的都市区。神奈川的人口仅次于东京,人口密度也紧随东京和大阪,位列第三。雾霾自然不会忘记这块儿繁华地。1960年代,硫氧化物污染就不断在工业区发生。到了1970年代,尾气造成的光化学烟雾也开始造成公害。
       
        川崎的工厂
        愤怒的市民对工厂提起了诉讼。政府也从70年代开始,实施公害防止条例,先后为硫氧化物、氮氧化物和粉尘制定标准。除了燃料脱硫、尾气处理等常规措施外,日本还利用先进的电子技术,实时检测工厂的排放状况,并通过电视和广播向民众预报。在相关措施的作用下,神奈川的空气质量大为提高。即使是坐拥制造、化工、PX项目的川崎地区,也很少见到雾霾。当地民众也因此放弃公诉,与工厂和解。
        到了90年代,神奈川因为漫画《灌篮高手》大热。在漫画描绘的蓝天白云中,你几乎看不到雾霾的痕迹。
       
        《灌篮高手》的真实场景地
        看了这么多城市战胜雾霾的故事,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。但愿有一天,我们的城市也能擦去蒙在身上的朦胧。他们能,我们也能!
        参考资料
        Berridge, V., & Taylor, S. (2002, December). The Big Smoke: Fifty years after the 1952 London Smog. Seminar held.
        Brimblecombe, P. (2006). The clean air act after 50 years. Weather, 61(11), 311-314.
        Brunekreef, B., & Holgate, S. T. (2002). Air pollution and health. The lancet, 360(9341), 1233-1242.
        Haagen-Smit, A. J. (1952). 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of Los Angeles smog. Industrial & Engineering Chemistry, 44(6), 1342-1346.
        Nishimura, H. (Ed.). (1989). How to conquer air pollution: a Japanese experience. Elsevier.

        欢迎关注作者运营的公众号“文化甜旅”(微信号wen-hua-tian-lv)。听默识先生讲美食,听Vamei聊历史。

发表于 2015-12-9 22:30 | 显示全部楼层
海边应该没有雾霾吧 那边风大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虎纹猫家园

GMT+8, 2024-11-28 16:08 , Processed in 0.020901 second(s), 15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